“德國制造”四個字,已是一種風靡全球的完美品質的象征。而在一百多年前,它幾乎就是現代“中國制造”的復刻:技術的落后和工藝的粗糙令產品質量飽受詬病。從“假冒偽劣”到“品質保障”,歷經迭代“逆襲”,如今的“德國制造”不僅有寶馬、西門子等巨頭,更培養了占其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
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小企業隊伍?借用英國設計師保羅·史密斯的觀點,在一個競爭性增長的世界里,工業化國家進入幾乎用同樣的原材料生產同一類產品的階段,設計便成為了決定性因素。在記者看來,工業設計遠非通過改善產品結構和外形等為制造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它和智能制造互為條件,才能劃出一條“中國制造”的健康成長軌跡。
7月19日舉行的2016寧波工業設計周開幕式上,揭曉了2015年“和豐獎”的各類獲獎作品。雖是一個地域性工業設計獎,卻讓記者看到了一些中小企業為重塑“中國制造”品牌所做的努力,這些努力,竟和“德國制造”背后的特質有了越來越相像的樣子。一款洗衣機的專注匠心
“我們只做洗衣機。”
奇帥洗衣機,聽上去似乎并沒有國內其他大牌響亮,不過,寧波奇帥電器營銷公司總經理李雪東告訴記者,十幾年來他們專心研發洗衣機,現在公司一年的銷量已有兩百多萬臺。
一個辛勤耕耘的品牌、一件不斷更新迭代的產品,“奇帥”的經歷正是浙江許多中小企業的寫照。德國管理學思想家赫爾曼·西蒙教授曾提出“隱形冠軍”的說法,這些隱形冠軍們大多從事制造業且極為專注自己的細分領域,在創新和研發上不遺余力,擁有出色的產品和服務,赫爾曼·西蒙教授認為,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專注,即在產品和業務上選擇“做深”,而非“做廣”。
在2015“和豐獎”的獲獎名單中,“奇帥”的智能洗衣機獲得了“最佳產品設計獎”金獎。李雪東說,這個殊榮,對傳統制造企業來說特別珍貴,說明他們“做深”了,他們站上了微笑曲線的前端。
下班回家的路上,打開手機上“奇帥”的App,點擊清洗,到家以后就可以晾曬洗衣機里的衣物,不用擔心衣服會因為待在洗衣機里太久而變皺。一個簡單的智能模塊切入后,滿足了上班族對洗衣的時間需求。當然,光有這一點還不足以獲得大獎,“奇帥”的這款洗衣機為小戶型家庭“贈送”了一個儲物柜。
“我們發現很多城市的小戶型家庭有放洗衣機的地方,卻沒有放洗衣液等洗衣用品的地方,那么,為什么不專門為他們生產一款有儲物柜的洗衣機呢?”同樣的外型和大小,打開上蓋,是洗衣機桶口;打開前蓋,長得像冰箱一樣,有一個三層置物架,李雪東說這個系列就是為城市小戶型家庭量身定制的。
與大企業“大品牌、大資金”相比,“奇帥”很清楚自己資源有限,要想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做出名堂,就必須把力量集中到一點上。“奇帥”董事長龔銀其說,當下的商業變革會讓企業家更理性地思考,回歸制造實業的本能,注重研發投入,注重高精尖自動化設備的投入,注重對消費者的研究和服務,注重倡導全產業鏈的柔性生存和共同成長,這對傳統制造企業是一種戰略拐點。
十多年前,“奇帥”還是一家只有幾個人的手工式小作坊,也曾給國際大品牌做過代工,“奇帥”工廠生產的產品,貼上一線品牌的商標,零售價格就要翻上好幾倍。這讓龔銀其認定,一定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高檔洗衣機品牌。現在,“奇帥”光研發團隊就有100多人,研發專利300多項。李雪東說,新系列的洗衣機讓企業利潤提高了20%,讓產品附加值提高了50%。
一張電視柜的國際視野
瘦長的梯形造型,精致的木質烤漆,既是電視柜又是音響,寧波索邁試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Silent智能影音集成柜,不僅同為2015“和豐獎”的“最佳產品設計獎”金獎,還在歐美擁有不錯的業績,曾在洛杉磯當地創出日銷百臺的紀錄。
赫爾曼·西蒙教授認為,專注和全球化是企業在戰略上最為重要的兩點,專注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前提,但專注也意味著市場的縮窄,這就需要用國際化來擴大市場。
“起初我們是一家傳統家具企業,主要做出口加工,客戶過來后把價格壓得很低,不做就找其他家做,為了跑量只能不斷壓價。”“索邁”產品設計部經理陳棟炳介紹,這個集成柜可以算作“索邁”轉型的開端,他們必須要塑造一款自己的產品。
在不少與“索邁”相類的創業者看來,過去的三十年間,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就是業務外包,誰能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就能拿到訂單,獲得業務收入。而那些能在行業中保持領先的隱形冠軍,往往都是抓住核心業務、自己生產,而且擁有全部質量管控。當下的“索邁”,就是在學著走這樣一條成長之路。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能分得一杯羹,公司內部成立了幾個小的研發團隊,主攻智能家居的研發。但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我們發現,還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是家具行業的專家,但說到音響和集成,需要專業的工業設計公司來合作研發。”陳棟炳介紹,集成柜的最終設計成型外包給了工業設計公司,他們將產品用戶定位為時尚的年輕人,把傳統的電視柜和音響合二為一,利用wifi進行無線控制,但為了最大化地提升聽覺體驗,他們放棄了其他一些功能的集成。
隨著國際市場的發展和競爭的深化,中國企業的品牌意識、服務意識日益增強,有一些逐漸受到國外消費者的尊重和認可。“索邁”生產的這款集成柜,由于造型獨特、加工工藝復雜,售價并不便宜。但它卻讓一個年產值幾千萬元的“中國制造”品牌走進了歐美家庭的客廳。
“轉型后完全不一樣了。”陳棟炳說,“索邁”目前自有品牌和代加工的份額在五五左右,“索邁”集成柜在美國有自己的倉庫,在亞馬遜、沃爾瑪都已上線,相比代加工產品,集成柜的利潤成倍上漲,但“索邁”的國際化和品牌化才剛剛起步,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成長。
一輛摩托車的持續創新
“遇到撞擊,波浪造型快速泄力并將撞擊碎片向兩邊導開,減少對騎乘者的撞擊;加大反光鏡面積和可調角度的優化,讓反光鏡從可用變得好用。”這輛從設計之初就注重安全性的摩托車“鬼火”,入選了2015“和豐獎”最佳設計對接獎。
在本次寧波工業設計周上,主辦方組織了20家設計機構對接100家有較強設計需求的智能家電、塑膠(新材料)生產企業。這讓傳統制造企業看到了工業設計對于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也讓工業設計走向了企業需求的最前端。
“很多摩托車設計師是以速度為優先,我們是以安全為優先,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前先把安全性上的難題研究透了,再在造型上下功夫,像線條設計成猶如鉆石切割般凌厲,一條柔性線條穿插其中使得外形上剛柔并濟。等我們把產品設計出來后,就找到了寧波杜卡迪機車工業有限公司對接生產。”慈溪大業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威說,工業設計就是這樣,從很多微小的改進開始持續性創新。
在許多德國企業家的眼中,持續性創新有著重要地位,它囊括產品、工藝流程、銷售方式、產品服務等多方面的創新。世界最大的鏈鋸生產商Stihl曾在一年中進行了42項創新,雖沒有驚人的改變,但每一項都在降噪、節能等不同角度幫助改進了產品。
持續性創新對工業設計者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劉威認為,這正是國內工業設計存在的短板。
“工業設計者人才奇缺。因為他的成長需要面臨四道檻:第一道是技術檻,工業設計者首先需要專業的學校技能培養,但大部分的畢業生更愿意去更大的平臺;第二道是經驗檻,工業設計者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這些往往是畢業生不具備的,大量人才耐不住寂寞,在這個檔口流失;第三道是管理檻,你不光需要管理一個產品的設計,還要管理生產內容;第四道是市場檻,要以商人視角做設計,成為市場的協調者和判斷者。”在劉威看來,工業設計者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個腳印。
產業結構層次從低端走向高端,產業增長方式從粗放走向集約,怎么走、能不能走好,歸根結底還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大業”在江浙一帶,有40多名員工,全是設計相關人員。劉威說,主動對接過來的企業設計需求早已足夠消化現有人員,但如何保有持續新鮮的創新力,需要各類專業人才通力合作,讓工業設計從需求開始介入,參與全線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