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居民住房保障工作,連續多年將其列入民生實事工程,不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保障家庭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住房保障體系已有效構建。寧波是國內率先實施住房保障工作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起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等其他保障方式為輔的住房保障體系。該體系在準入標準上,以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于18平方米(或戶36平方米)作為城鎮居民住房面積標準,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80%、100%分別作為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象的收入標準。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已實現并軌運行,并建立起常態化申請受理機制。
住房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寧波市的住房保障已覆蓋平均收入線以下的城鎮住房困難家庭和部分引進人才、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就業住房困難群體。通過實施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已累計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12萬戶。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于18平方米(或戶36平方米)且家庭人均年收入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線以下的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已實現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寧波市城鎮住房保障覆蓋率達到24.56%,超過國家提出的“十二五”期間達到20%的目標,距離全省提出的25%的“十三五”目標僅半步之遙。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保障性住房70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項目在全市各個區縣(市)均有布點,其中各個區縣(市)的公共租賃住房房源已基本實現“房等人”,房源供應充足,為實現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保障應保盡保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民生實事五年間
數字里面看變化
“今年將全力以赴打贏棚改決勝戰。全年棚改實施面積力爭突破400萬平方米,其中危舊房改造完成簽約100萬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完成簽約100萬平方米,貨幣化安置及新開工安置房3萬套,確保超額完成棚改三年計劃。”市住建委主任鄭世海說。
大力推進棚改是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安居方可安心,安心才能樂業。住房保障事關群眾生產生活品質的提升和生命財產安全,也是關注度較高的民生實事工程。五年來,我市結合危舊房整治,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以實打實的舉措和成效造福于民。
過去的五年,每一年度的住房保障民生工程的目標任務均超額完成,五年間共建成保障性住房337萬平方米、51026套,解決了46609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完成危舊房改造259.5萬平方米,貨幣化安置及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2萬套,完成城中村安置房建設面積1368.97萬平方米;已完成治理改造1680幢、建筑面積238萬平方米,按三年任務70%計,治理完成率按幢、按面積計分別為79.02%、78.54%。全市所有區縣(市)及管委會已完成省定70%的治理任務。
五年來,全市通過實施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已累計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12萬戶。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于18平方米(或戶面積低于36平方米)且家庭人均年收入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線以下的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已實現應保盡保。截至目前,全市城鎮住房保障覆蓋率達到了24.56%。
2016年,全市各危舊房改造項目貨幣化安置率大多在90%以上,江北、寧海、慈溪等地大部分項目達到100%;城中村棚改項目,通過調整出臺貨幣安置獎勵政策,整體貨幣化安置率也達到58%。
棚改攻堅讓群眾得實惠
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市緊緊抓住國家棚改的歷史性政策機遇,結合寧波實際,大力開展“棚改攻堅”專項行動,以棚改帶動危改,以棚改促進危改。
針對群眾意愿統一難,大力推進“自主+競爭”模式。市住建部門在成片危舊房改造工作中探索了“自主+競爭”的改造模式,街道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三級工作體系,讓群眾真正成為改造決策主體,并且多個區塊同時啟動群眾意愿征詢投票,原則上同意率最高的區塊先行改造,其他區塊視改造資金到位情況輪候啟動,讓先統一意見、先符合條件的區塊先改起來,讓先改的居民先得益。此方式把“要不要改”“誰先改”的決定權還給群眾,實現了“改不改,群眾說了算”“誰先改,票數說了算”。“自主+競爭”的改造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居民競爭改造的強烈意愿,有效地化解了矛盾,順利推進了棚改工作。
“和傳統的拆遷工作方式相比,這一模式最大的特點和亮點就是體現了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使被征收人的思想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江北區孔浦街道危改項目、寧海縣躍龍街道西門危改項目先后試點“自主+競爭”改造模式,2個項目中參與試點的區塊征收意愿征詢率和征收簽約率全部在90%以上,其中5個區塊的簽約率達到100%。目前,這種模式已在全市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針對拆遷征收難,我市將“陽光征收”作為推進棚戶區改造的重要原則,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房屋征收信息監管與信息公開管理系統,實現了身份識別、被征收房屋補償信息網上查詢、房屋征收評估交易案例查詢等平臺實時操作。在保障被征收人隱私的同時,堅持實行棚改征收補償信息“九公開”和征收補償協議“三上網”,及時公開群眾關注的信息,并將改造方式、原則、補償方案、工作流程、住戶意愿征詢以及簽約進展情況公之于眾,邀請專業律師和公證人員現場駐點,確保過程依法依規、公開透明,并且做到讓群眾全程參與、自我監督,真正實現了“監督貫穿全過程、一把尺子量到底”。通過“陽光征收”各項具體措施,整個工作周期從傳統征收方式下的2年到3年縮短至陽光模式下的3個月到6個月,項目征收進度明顯加快,矛盾糾紛和遺留問題大幅減少,群眾滿意度和政府公信力明顯提升。
2016年,全市各危舊房改造項目貨幣化安置率大多在90%以上,江北、寧海、慈溪等地大部分項目達到100%;城中村棚改項目,通過調整出臺貨幣安置獎勵政策,整體貨幣化安置率也達到58%。
危舊房治理呵護百姓安全
危舊房排查和改造一直是民生實事工程的重點內容。2012年完成城鎮危房解危190幢、建筑面積10.06萬平方米;2013年完成城鎮危房解危297幢、建筑面積16.70萬平方米;2014年完成城鎮危房解危319幢、建筑面積18.24萬平方米;2015年完成城鎮危房解危371幢、建筑面積22.74萬平方米;2016年完成城鎮危房解危327幢、建筑面積30.31萬平方米。
市住建委還開發了城鎮房屋安全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全市已有6.31萬幢、1.43億平方米城鎮住宅房屋建立了安全信息檔案。
同時,我市還引入金融工具,防范和化解危舊房的風險,全面建立城鎮住房綜合保險機制。目前,全市已普遍設立“城房險”,承保房屋面積達到3156萬平方米,構建了“人防+技防”雙重監控監管工作機制。
文字楊緒忠吳培均 圖片李冬冬 www.nbhscc.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