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市海洋與漁業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根據最新統計,2017年我市漁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比上年增長7.5%,在全國漁區中名列前茅。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國家實施了最嚴休漁監管政策,海捕作業時間縮短了一個月,盡管捕撈總量有所下降,但漁獲物品質和價格都明顯提升,“魚捕少了,效益卻增加了。”據統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04.49萬噸,比上年下降0.6%,但漁業增加值和總產值分別達到114.0億元和195.5億元,較上年增長3.2%和3.4%。 另一方面,油補政策的變化和“減船減產”的推進,推動漁區從傳統漁業向科技性漁業轉型,加速一二三產融合之路,以科技為支撐的高效設施漁業和“互聯網+現代漁業”的發展,成為漁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近5年來,我市完成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9.2萬畝,建成漁業主導產業示范區11個,漁業精品園52個。 漁業科技專家介紹,統計數據顯示,土塘改造成標準塘后,蝦、貝畝產量平均增長近20%,加之去年沒有遭受臺風等自然災害,海水產養殖業增效明顯。去年,象山梭子蟹、長街蟶子、余姚甲魚等已培育成為區域優勢品牌,科技增產、品牌增收,合力抬升漁民收入。此外,奉化、象山、寧海等地漁區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海上垂釣、漁家樂、民宿等漁區新業態帶動一大批漁民“棄網上岸”,掘金“美麗經濟”。全市休閑漁船數量達147艘,休閑漁業年產值達3.6億元。(記者余建文通訊員劉御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