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發改委、金華、衢州和省海港集團今天聯手發布,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西延行動方案。圍繞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兩核一帶兩輻射”和“東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陸出境”的總體布局,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引擎。 西延行動方案啟自2021年到2025年。 一是全面形成金華-義烏樞紐,聯動衢州重要戰略支點,以及交通物流、貿易、創新、生態“一樞紐四通道”的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西延格局; 二是寧波舟山世界一流強港功能全面西向延伸,寧波舟山港與金華-義烏港實現深度一體化,并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鐵路國際陸港和中歐班列集散樞紐,“世界貨地”、數字貿易和服務網絡等樞紐地位全面提升; 三是自貿試驗區新片區、金義新區和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實施“五大行動”: 1.樞紐聚合提升行動。重點強化一延伸三提升一示范。即:推動寧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全面西向延伸;實現金華-義烏陸港能力、金義都市區發展能級、衢州西延重要節點功能等三方面提升;推進義烏“四港聯動”示范城市建設。 重點舉措是:推進金華-義烏港與寧波舟山港港務、關務、船務一體化,加快建設義烏國際陸港、金華華東聯運新城、衢州四省邊際多式聯運樞紐港等多式聯運平臺,高水平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金義片區。 2.交通物流通道西延行動。重點打造一軸三聯二網。即:提升金甬-甬舟交通主軸;聯通江西、安徽、福建三個方向交通廊道;拓展西向海鐵聯運物流網絡、“義新歐”西延集貨網絡等兩個網絡。 重點舉措是:加快金甬鐵路建設、力爭甬舟鐵路年內開工,開工建設金建鐵路、衢麗鐵路,加快溫武吉鐵路、衢黃鐵路前期;加快杭金衢高速金華至衢州段拓寬建設、推進杭淳開高速、甬金衢上高速前期;布局建設西向海鐵聯運中轉樞紐,推進義新歐班列與海鐵聯運班列互聯互通。 3.貿易通道西延行動。重點打造兩網絡一集群一窗口。即:構建義烏小商品西延商貿網絡、打造進口商品西延集散分撥網絡等兩網絡;共建跨境電子商務集群;共同提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重點舉措是:構建西延商貿市場網絡、小商品供貨和運輸網絡,打造一站式進口商品采購平臺、布局建設西延進口商品集散中心,推動跨境電商綜合服務管理信息平臺互聯互通、保稅倉儲設施共建共享,共建國際一流的國際貿易公共平臺。 4.創新通道西延行動。重點共建一圈四鏈三基地。即:共建科技創新合作生態圈;協調構建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四大標志性產業鏈創新鏈;高水平規劃建設G60科創走廊金-衢合作基地、浙皖(金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義甬舟科教合作基地等三個科技創新基地。 重點舉措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打造西延科創合作共同體,共建共享數字化新基建平臺,高水平規劃建設G60科創走廊金-衢合作基地,推進建設義甬舟科教合作基地,加快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建設。 5.生態通道西延行動。重點是共建一屏一廊一帶一機制,即:共筑綠色生態屏障,共建山水生態廊道,共建生態文化旅游帶,建立協同創新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機制。 重點舉措是:統籌共建國家公園、共筑水生態和森林屏障,建設沿江生態廊道、群山生態廊道,打造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 聚力“四個重大”:即聚力打造重大平臺,加快建設多式聯運物流平臺、科創產業合作平臺、浙皖閩贛文化旅游協作區三類重大平臺,共建西延區域協同發展支撐體系。聚力建設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實施55個重大支撐性項目,總投資約4044.86億元,其中重大標志性項目15個,總投資2677.5億元。聚力推進重大改革,創新協同發展機制、深化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探索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試點、深化“兩山”轉化改革。聚力重大政策,強化用地用能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創新人才政策。 建立完善“三個體系”:即健全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聯席會議作用,建立健全省市聯動機制。建立指標體系,針對項目細化量化,層層分解落實,有效指導西延行動方案實施。完善監督評價體系,研究制定西延行動督查評價辦法,加強督促指導。 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徐幸表示,《西延行動方案》編制重點考慮提升義甬舟開放大通道“三方面支撐作用”: 著力提升對我省服務和落實國家戰略先行區建設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寧波舟山港國際樞紐港優勢,推進港口功能前移,輻射拓展長江南岸內陸腹地,構建聯結“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通道,促進大通道沿線各地和內陸地區更好參與國際競爭,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著力提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我省民營經濟、特色產業等方面優勢,加強國際投資、貿易、人才相互聯動,打造穩定的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完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推進形成一體化市場,推動形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暢通高效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著力提升對構建綠色生態大通道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優勢,在踐行“兩山”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探索跨省域綠色生態屏障共建機制,全流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共建浙皖閩贛生態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