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躍龍街道港頭村有一座始建于晉代的古剎,名曰“壽寧寺”。寺前今尚存曇猷石、白泉井兩處古跡。滾筒輸送機 www.nb-263.com www.nbdfyy.com www.ningbobaidu.com.cn 近日,地方文保人士曹煒、李本侹、葛俊俏、童相兵、任亞亞等人首次對曇猷石上殘字進行了釋讀,發現有“海扵緱山之下,苴茅開土,建一梵院,名‘海晏’,記之以石”等句,與宋代地方志《赤城志》中相關記載正相吻合。石上年月落款因字體殘缺不可辨,但研究者檢索方志并根據字體風格判斷,此石刻應刻于宋代。 這是一塊具有傳奇色彩的名石 據曹煒等人介紹,壽寧寺是寧海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始建于晉代,今址為后人重建。 宋嘉定《赤城志》記載:“壽寧寺在縣南一十里,舊名‘白水庵’,晉義熙元年(405年)僧曇猷建。建時猷自海乘槎至,卓錫泉涌,故以為名。(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改名‘海晏’。國朝淳化元年(990年)改今額。門外有猷所攜石,高數尺許,石上有紹圣中高述、陳安道以下題字……”其中提到的“猷所攜石”即曇猷石。 曇猷是晉代高僧。據載,他從海上東渡而來,進三門灣傳經布道,是寧海、天臺一帶諸多寺廟的開山之祖,壽寧寺即其中之一。唐代,鑒真第四次東渡日本時曾在此留宿。作為僧人往來的“停靠站”,壽寧寺在中日交流史上有一席之地。宋太宗搜訪名山,曾賜給壽寧寺御書30軸,以資褒獎。 從宋到清,歷代寧海方志對壽寧寺前的曇猷石均有記載。崇禎《寧海縣志》便說:“有仙人袖石,高丈許,上大下小如杵。”光緒《寧海縣志》照搬了宋志中說法,說石上有宋代題名。 曹煒告訴記者,地方文保人士近日在壽寧寺西南角發現此石,并確認石上有字。石旁不遠即為另一處古跡白泉井。 “曇猷石相傳為曇猷東渡時的壓艙石。”曹煒表示,“如今所見曇猷石已斷為兩截,用膠粘合,石頭表面布滿細小氣孔。”該石形狀仍如志書所載“上大下小如杵”,石高2.10米,寬0.63米,厚0.35米。文字部分殘存在下部。 緱城之名或源于石上所題“緱山” 如今留在曇猷石上的文字讀來并不完整。曹煒表示,這是由于石頭右側斷裂所致。斷裂處僅殘留部分筆畫,不能辨認。 石上殘存文字部分寬0.32米,高0.83米。曹煒等人通過反復研究,發現所存文字應是兩部分內容。 其中第一部分內容存三行,每行7字,共21字,楷書。除被破壞的內容外,其余基本都能辨認。“海扵緱山之下,苴茅開土,建一梵院,名‘海晏’,記之以石。”這和宋《赤城志》里“晉天福五年,改名‘海晏’”相吻合。另一部分內容比較零散,可辨出“陳(與苴有重疊)建、壬(與院有重疊)、二、月(與晏有重疊)、七、日”等文字,這些內容在歷代縣志及各種資料里均無記載,遺憾的是石上未找到完整紀年。 宋《赤城志》中有“石上有紹圣中高述、陳安道以下題字”之語,曹煒等人細辨殘字,沒找到相應名字,他們認為“這些名字可能位于已斷裂的部分”。 關于高述其人,文獻記載其為北宋紹圣二年(1095)寧海知縣。結合書法風格和殘刻年代特征,文保人士認為,此石刻應初刻于紹圣年間,距今900多年,“刻字有重疊,說明原字可能較淺,后人有補刻行為,不過年份不會相差太多”。 曹煒說,因石刻殘缺,遺失部分的內容無法考證,但對于殘存內容的辨認,仍填補了曇猷石史料記載中的空白,尤其是石上有“緱山”二字,寧海古稱緱城,極有可能就源于這座山。寧波晚報記者 顧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