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定期在救助系統比對醫保、教育等信息數據,發現疑似困難家庭后,工作人員會上門告知救助政策。如果符合救助條件,及時納入相應救助保障范疇。”近日,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有信息化加持,我市社會救助更加精準。 “最近我們領到了1181元一次性生活補貼和170元臨時價格補貼。社會的關愛讓我們感到十分溫暖,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家在鄞州區的徐某是單親媽媽,與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子相依為命。去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花去了不少手術費和治療費,生活更加艱難。鄞州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在救助系統比對數據時,關注到徐某一家的困難情況,經屬地鎮民政工作人員入戶調查確認后,主動幫她申請了低保,并給予臨時救助。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有低保對象57998名、特困人員3398名。 有困就解,有難就幫。為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率,民政部門打破數據壁壘,實現全市區域內低保救助、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群眾生活用電補貼等14個救助及民生補助事項的統一受理、一站式服務。市民通過“浙里辦”發起掌上救助申請,就能一步到位享受民政、醫療、教育等優質服務。 奉化區錦屏街道的胡某因病致殘,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前段時間,街道民政助理員為他申請了低保救助并聯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胡某的父親感激地說:“政府不但解決了我家的后顧之憂,還統一辦理低保、殘疾人補助,不用我們奔東奔西。” 據統計,今年前6個月,我市有2710名困難群眾通過“一件事聯辦”發起申請,并被納入社會救助保障范圍。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五問五破、五比五先’機關作風建設專項行動,堅持‘轉作風、提能力、促發展’,有效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社會救助更有力度、幫扶更有溫度、識別更有精度。”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見習記者 伍慧 通訊員 萬魯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