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公示擬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寧波4個村落上榜,分別是鎮海區澥浦鎮十七房村、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象山縣曉塘鎮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保存比較完整,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華文明留下的重要遺產。 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推出,與寧波鄉賢馮驥才先生的推動是分不開的。2012年,正是在馮驥才先生的倡導下,國務院決定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由住建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的專家聯合評選,評審公布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單。 寧波列入第一至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共有28個,第六批名單公布后,這個數字將增加到32個。 鎮海澥浦鎮鄭氏十七房。記者鄭凱俠/攝 鎮海區澥浦鎮十七房村是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有著江南水鄉民宅的獨特風韻。十七房村因“鄭氏十七房”而久負盛名,曾走出過鄭熙、鄭世昌、鄭尊法、鄭景豐等一批知名寧波商人,孕育出了百年老字號“老鳳祥銀樓”“四恒銀號”,以及民族工商業的典范“英雄墨水”、民間郵政業先驅“全盛民信局”等響當當的民族品牌。“鄭氏十七房”現存建筑面積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建于清乾隆至光緒年間,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樓房、立房、新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大宅,共十余幢。 象山新橋鎮東溪村勵氏宗祠。通訊員蔣曼儒/攝 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以溪為名,群山環抱,舊時處于交通要道。溪上有多橋橫臥,從廟前楊橋開始,經興溪橋、九曲橋、長灣橋、華益橋、春暉橋、隔溪坑橋、老大橋(東溪橋)、小庵橋、新大橋、魚烏橋,至西成塘橫七橋止,被稱為“東溪十二橋”。清代文人勵元灝曾形容此地“玉帶鎖長橋,清流萬古名”。 日夜流淌的東溪孕育出尚孝崇文的厚重文化。科舉年代,自宋代便遷居于此的勵氏一族曾走出庠生、太學生、貢生、舉人等80多位,有各類官職的30多人,勤奮好學的學風代代傳揚。目前,該村有一座建成于1743年、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勵氏宗祠,木質結構古樸簡潔,莊嚴幽深。 象山曉塘鎮黃埠村。資料圖 象山縣曉塘鎮黃埠村坐落在雙峰山主峰南麓,坐北朝南,山上兩支溪流分別從村莊的東西兩頭往下流淌,注入村前的黃埠溪。黃埠村的村民以潘姓為主,據《潘氏宗譜》記載,其祖潘均耀是元末駐守福州的武將,朱元璋的軍隊攻破福州城后,潘均耀從海路逃至象山后嶺隱居,后其子孫從后嶺遷此建村。自明代中葉起,潘氏子孫繁衍,在黃埠營造了規模宏大的家族聚居建筑群。 該村至今保留著清初的高柴門和清中期建造的三三堂,北有上新屋、三戒堂,南有下柴門,東有潘季房、小柴門等十余座潘氏大院落,西有潘氏宗祠、圓峰廟。這些古宅均屬清早期閩南建筑風格,在寧波的古村落中可謂獨樹一幟。 象山西周鎮儒雅洋村。記者陳曉旻/攝 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地處蒙頂山腳下,是一個坐落在古驛道上的村落,在浙東古村中小有名氣。村中何姓的祖先在明洪武年間從象山墻頭遷居而來,清乾隆年間何氏家族達到鼎盛。 該村現存有何恭房、友二房、友六房、新大份、老小份等20多處完整的清代至民國時期建筑。除了四合院,該村還有獨具特色的古碉樓和團練房、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驛道、應家古井等,旅游資源豐富。 寧波晚報記者顧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