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上半年工業經濟數據公布。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市工業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升、穩中有好”的態勢,工業主要指標平穩回升,工業質量效益結構逐步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工業生產平穩回升
用電增速逐月“升溫”
今年年初以來,面對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我市緊緊圍繞工業穩增長,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工業強市建設,確保了全市工業經濟實現穩中趨好態勢。1月至6月,全市規上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304.6億元,同比增長7.1%;累計增速呈逐月回升態勢,較一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目前高于全省平均0.4個百分點,高于年度目標任務1.6個百分點。
工業用電量是衡量工業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工業用電量21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增速保持逐月回升趨勢,較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在20個制造行業中,用電正增長的行業16個。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95.4,較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環比溫和上漲。
隨著“機器換人”、智能改造的持續開展,全市工業生產效率持續提升。截至6月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為140.5萬人,同比下降1.8%;全員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18.6萬元,同比增長9.1%;萬元工業增加值用工同比下降8.4%;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82.0元,低于同期全省平均2.0元。
效益質量持續向好
過半行業利潤兩位數增長
在品質革命的推動下,我市工業企業效益持續好轉,“賺錢”能力進一步增強。1月至6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0.9億元,同比增長20.0%,總量、增幅繼續保持全省第一。35個行業中,利潤增長的行業25個,其中21個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石油加工(50.6%)、計算機電子(42.9%)、電氣機械(34.2%)、汽車制造(33.2%)等重點行業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釋放增長潛力。1月至6月,全市規上企業完成新產品產值2083.7億元,同比增長13.1%,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速3.7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30.9%,高出去年同期2.4個百分點;全市規上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同比增長14.3%。1月至6月,全市引進高新技術項目227項,吸納技術910項,成交額達6.65億元,輸出技術611項,成交額達4.61億元。
上半年,全市工業企業運營壓力逐步減輕。截至6月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7.7%,較去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財務費用支出同比下降5.6%,其中利息支出下降15.7%。
產業結構優化向好
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路飄紅
先進制造業成為工業經濟“中流砥柱”。前6個月,全市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616.4億元,同比增長7.7%。規上工業中,時尚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9.4%、8.5%和8.2%。
新興產業一路飄紅。1月至6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27.2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4%、9.1%。全市軟件業務收入合計實現227.3億元,同比增長21.1%。靚麗數字的背后既是寧波新興產業的不斷壯大,又是寧波“工業版圖”的重繪。“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一段時期內,新興產業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高,也將引領全市工業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市經信委負責人說。
落后產能去化明顯。從用電結構看,在全市20個制造行業中,4個行業用電負增長,黑色金屬冶煉加工(-11.0%)、化纖制造(-8.4%)、水泥制造(-3.2%)等行業下降明顯;從產成品庫存看,造紙(-32.7%)、非金屬礦物制品(-8.6%)、化纖(-7.6%)等行業降幅居前。
延伸閱讀
下半年怎么干
在日前召開的全市半年度工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副市長陳仲朝對寧波工業上半年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與此同時,部分領域“穩中有難”“穩中有憂”的現象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在大榭開發區、杭州灣新區工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同時,部分工業強縣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個別縣(市)區出現負增長。分行業看,與石油加工、汽車、煙草、儀器儀表等行業兩位數增長相比,部分行業仍然負增長。二是工業投資快速增長承壓。由于受近年來我市工業招商引資的大項目、好項目接續乏力和企業家投資謹慎等因素影響,工業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存在壓力。三是節能降耗面臨較大壓力。
“下半場”的哨聲已經響起。確保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關鍵在于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一是強化“雙底線”管控,緊盯年度目標,抓好任務細化分解和落實,以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二是強化頂層設計,積極推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盡快讓創建成果變成“真金白銀”。三是強化引導謀劃,全力抓好工業投資復蘇增長,以大項目、大平臺、大政策、大創新牽引工業投資持續增長。四是強化創新驅動,積極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智能經濟,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推動“制造業+互聯網”深度融合。五是強化改革攻堅,著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全面推進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工作,為企業發展創造最優環境。
記者易 鶴
通訊員 儲昭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