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寧海縣力洋鎮海頭村遇到村委會主任施照成時,他正好從鎮里開會回來,手里拿著剛領回來的、沉甸甸的“先進基層黨組織”牌匾。滾筒輸送機 “花開海頭”黨員教育基地,是我市首批黨員教育示范基地。盡管沒有太多沉甸甸的歷史故事,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不大的村落里,竟然藏著一條“黨建紅線”。 披著蒙蒙細雨,施照成帶記者前往黨員教育基地的“核心”——“黨建館”。沿途經過一戶民居,房屋轉角處依稀刻著“幸福要靠共產黨”的字樣。 “這戶人家是黨員。”施照成說,在海頭村,所有黨員家庭都被要求標注“共產黨員戶”,亮身份,是榮譽,也是擔當。 踩著石子路前行,雖然路面布滿了青苔,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古樸、整潔,頗有幾分“曲徑通幽”的意境。 “這多虧了我們黨員環境整治先鋒崗的力量。”施照成說。 短短不到5分鐘的路程,黨建在海頭村“扎根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黨建館”設在村中的一處舊宅。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海頭紅跡”“海頭紅采”“海頭紅事”……撲面而來,足以讓來訪者對海頭村有全面的了解。 首先映入眼簾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是“海頭紅跡”展示的“菊花產業基地”。海頭村自2016年開始舉辦“菊花文化節”,迄今已成功舉辦3屆,無論是規模,還是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施照成說,2018年的“菊花文化節”為村里帶來直接經濟收益170余萬元,節慶的內容開始向周邊產品和相關產業延伸。 “今年我們計劃推出菊花精品博覽園,著手高端花卉的展示和銷售,還打算拓展像菊花糕、菊花酒等周邊產品的深度開發。” “菊花文化節”的背后,離不開海頭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 通過黨組織牽頭引進、黨員帶頭試種、村民承包種植、村集體兜底收購、統一包裝出售的模式,實現黨建工作和村莊發展、村民致富互促雙贏。 海頭村的規模不算大,目前共有505戶、1616人,可就是在這樣一個規模不算大的村莊里,還“藏”了不少“紅色景點”。 與“黨建館”一墻之隔,是村“文化禮堂”,里面有“老物件博物館”和“村民議事廳”。其中,“老物件博物館”里陳列的是從村民那里收集來的果盆、農具等。 “特別希望村里的年輕人多來看看,不要忘記一輩輩人一路走來的不易,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施照成說。“村民議事廳”里,掛在墻上的村里各大姓氏的家風家訓同樣引人注目。滾筒輸送機 除此之外,海頭村還擁有“記憶墻”“阿婆茶室”“共青林”“長征路”等多處黨建參觀點。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 |